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引导骨再生研究中小型动物颅颌面临界骨缺损模

0 引言 Introduction

目前,口腔种植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被广泛应用于缺失牙的修复。种植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是需要将种植体植入到拥有足够骨高度和宽度的位置中,这对于恢复功能和美学是十分重要的[1]。在种植发展早期,骨量不足常常限制了口腔种植的应用范围。随着引导骨再生技术的提出和应用,骨增量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断拓宽种植适应证。然而,如何在牙周疾病、创伤、肿瘤等因素导致的较大骨缺损中进行种植修复[2],依然是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中的难点,特别是在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等直接影响骨愈合的系统疾病的情况下,临床治疗更加棘手[3]。因此,为了在不同的全身条件下促进各种类型骨缺陷的骨再生,除了在外科技术上的创新,不少研究者通过组织工程技术开发新型的生物成骨材料,联合引导骨再生技术进行牙周组织再生及骨再生的尝试[4-5]。

通常,体外实验是评估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或其潜在毒性的第一步,但是在组织对材料的反应上,这类研究只局限于单细胞系或原代细胞的反应[6]。因此,动物模型研究在口腔组织再生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选择适当的实验模型,研究者能够评估这些生物材料的再生和生物力学特性及其应用的相关外科技术,这就意味着,动物实验模型不仅要能够模拟临床情况,也需要是可重复和易于控制的。目前,在评估用于引导骨再生生物材料性能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使用到了临界骨缺损模型,即动物骨缺损模型尺寸如果超过了临界值,缺损在自然状态下不能实现自行愈合[7]。然而,考虑到在不同的动物中骨的结构、质量和愈合反应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为生物材料临床前研究选择合适的实验模型是十分复杂的[8]。一个合适的实验模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是否与人类特定身体位置相似和是否满足具体的研究需求[9]。因此,理解实验动物模型特点是必不可少的。较小的动物有明确的遗传背景,易于处理和维护,在经济上适合大多数以确定基本的生物学原理为目的的研究[10]。文章对目前在引导骨再生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小型动物颅颌面临界骨缺损模型进行总结和讨论,为实验前建模设计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以“引导骨再生,骨增量,临界骨缺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alveolar ridge augmentation,critical size defects”等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数据库进行计算机检索,语种设定为中文和英语,检索时间范围为1984至2020年。检索的主要文献类型为研究原著和综述。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口腔种植、口腔外科领域引导骨再生相关的研究;②与建立小型动物颅颌面临界骨缺损模型相关的研究;③研究主体对象为生物材料。

排除标准:①外科技术方面的研究;②建模过程描述不详尽,文献质量低的文献。

1.3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计算机初步检索得到450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189篇,中文文献261篇。阅读文题、摘要后,初步筛选排除重复及不相关的文献。对剩余文献详细阅读手术建模部分,排除建模方法描述不详细文献。最终在剩余文献中依据文献质量,纳入具有代表性的文献59篇进行综述。具体流程如图1。

图1|文献检索流程图

2 结果 Results

2.1 引导骨再生技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关于牙周组织再生潜能的一系列研究逐步促成了引导组织再生原理的提出和发展。在这些实验中,研究者证明了应用屏障膜隔离上皮和结缔组织细胞,可以在牙周缺损愈合期间为牙周膜细胞重新占据牙根表面并在牙骨质层产生新的穿通纤维提供所需的空间和时间[4-5]。引导组织再生技术的临床应用包括在根部表面附近放置屏障膜,形成一个只能由牙周膜或牙槽骨来源细胞重新占据的封闭空间。同时,屏障膜阻止牙龈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和口腔上皮在牙根表面生长。理论上来讲,这将导致新的结缔组织附着形成。然而,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屏障膜隔离出的封闭空间,为存在于骨缺损表面的骨形成细胞提供了占据该空间并进一步促进其生长的可能性[11]。因此,在将引导组织再生技术早期应用于牙周组织再生之后,许多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也采用了相同的治疗原理来进行骨缺损再生或骨增量[12-13]。鉴于这种特殊的应用,以重建骨组织为目的的引导组织再生技术被正式命名为“引导骨再生技术”,其生物学原理是从骨缺损中机械地隔绝邻近的软组织,从而仅允许源自骨缺损边缘的成骨细胞重新占据骨缺损空间[14]。